
随着历史的发展,周姓人进一步发展到全国各地,包括四川。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周姓在何时进入四川,但在秦汉时期,四川已经有周姓人活动的痕迹。到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,大量周姓人涌入四川,为四川成为周姓第三大省份打下了基础。
先秦时期
周人历经六次迁徙 孕育出周姓
由于来源于古周国的周姓几乎无从考证其发展情况,绝大部分周姓是从姬姓分衍出来的,所以,先秦时期的周姓迁徙发展,还得从周氏族部落说起。
从后稷被封在邰地(今陕西武功),到周平王迁都洛阳,周部族经历了艰难的长途迁徙和发展。
第一次迁徙,由不窋主导。他带着部族向北迁徙到了泾水中游的甘肃庆阳一带,与西北游牧民族戎狄杂居在一起。这就是史书上说的“窜于戎狄之间”。
第二次迁徙,是在公刘时代。周部族南迁,到达了今天的陕西省泾水流域豳地(今陕西彬县、旬邑一带)。公刘的儿子庆节把国都正式建在了豳地。
第三次迁徙,是古公亶父完成的。由于受到戎狄的侵犯,古公亶父“度漆、沮,逾梁山,止于岐下”,也就是到了今陕西关中西部岐山东北部及扶风北部一带的周原地区。在这里,周部族得到了长足发展,为此后打下江山做了铺垫。
第四次迁徙,是在周文王后期。周文王征伐崇侯虎后,开始营建丰邑,然后把国都迁到了丰邑(今陕西西安南沣河中游西岸)。
第五次迁徙,是周武王灭掉商朝后。周武王把都城从丰邑迁到了镐邑(今陕西沣河中游东岸),从此,镐邑长期成为西周的国都。与后来营造的雒邑(今河南洛阳)成周相对而言,镐邑又称宗周。
周武王为巩固政权,打算在天下之中的雒地营造新都。周公旦平定“三监之乱”后,开始大规模修建雒邑,也就是东都成周。成周修得差不多的时候,周成王来到成周,升登王位,亲理政务。成周建成后,周成王返回宗周,把成周以东的政务交给周公旦管理。就这样,周王朝就有了两个政治中心——宗周镐邑和成周雒邑。
第六次迁徙,是西周灭亡、东周建立时期。公元前771年,有鉴于宗周没有防御强大敌人入侵的能力,周平王决心将都城迁往雒邑。
从此,周人开始孕育一个全新的姓氏周姓。周平王迁都雒邑后,封小儿子姬烈为汝坟侯。这一支周人在周王朝灭亡后,以国为姓,在汝南成为一大望族,以汝南为郡望。汝南周氏,被认为是周姓的主要来源。
周赧王的后裔也以周为姓,东迁到江苏北部,形成著名的沛国(沛郡)周氏。
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。这一时期,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、江苏北部等地,并在当地形成望族,也就是汝南周氏和沛国周氏。种种迹象表明,这一时期已有周姓人进入四川。
秦朝统一中国后,原本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姓人,有的迁徙到了江苏沛县,很快在当地成为大家族。刘邦在沛县起兵时,有许多沛县周姓人跟随刘邦,如周苛、周昌和周勃等。
刘邦还没起兵前,周苛和堂弟周昌是泗水郡的小官。刘邦开干后,二人追随刘邦一起打天下。周苛在刘邦帐下当宾客(相当于是参谋),周昌负责管旗帜。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被封为汉王后,封周苛为御史大夫,周昌为中尉。
公元前203年,项羽带着楚军在荥阳把刘邦围住,刘邦悄悄逃跑,命令周苛留守荥阳城。项羽攻破荥阳后,烹杀了周苛。周苛死后,刘邦让周昌替代周苛做御史大夫。
刘邦坐稳江山后,封周昌为汾阴侯。其后裔以沛县作为郡望,尊奉周昌为开基始祖。周昌去世后,汾阴侯爵位传到孙子周意手里,因周意犯罪,爵位被剥除。汉景帝时,又封周昌的孙子周左车为安阳侯,后来,周左车因犯罪被剥除爵位。周昌的后裔一直繁衍昌盛,最终形成著名的沛国周氏。
周勃的先祖原来是卷县(今河南原阳)人,后来迁到沛县。跟随刘邦后,作战勇猛,屡立战功。刘邦被封为汉王后,周勃以军功被拜为将军,赐爵武威侯。后来又把绛县8180户作为周勃的食邑,是为绛侯。
周勃去世后,周胜继承绛侯的爵位。6年后,周胜与公主感情不睦,又犯下杀人罪,他的封地被废除,爵位也被中断一年。汉文帝把周勃的二儿子、河内郡守周亚夫封为条侯,接续绛侯的爵位。
周亚夫继承了父亲周勃的优良军事基因,军事才华横溢,治军严谨,军纪严明。周亚夫年岁渐高,儿子周阳暗中订制500具盔甲,准备到时给周亚夫陪葬。结果被人告发说周亚夫要谋反,汉景帝派人立即追查此事。不知内情的周亚夫受不了羞辱,以绝食抗议。5天后,周亚夫吐血身亡。
周亚夫死后,爵位中断了一年。汉景帝封周亚夫的弟弟周坚为平曲侯,接续绛侯的爵位。周坚封侯19年后去世。周坚死后,儿子周建德继承侯爵。13年后,周建德任太子太傅。汉武帝元鼎5年(公元前112年),由于所献的助祭黄金品质不佳,周建德被判有罪,封地被废除。
西汉初年,另一支周姓人得到了发展的机会。刘邦把出自周平王小儿子姬烈的后裔周仁封为汝坟侯,赐号正公,以续周王室的衣钵。周仁有10个儿子,由于“汝坟下湿,迁至安城”。安城在今河南平舆县境内。汝南安城周氏,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,后来形成周姓著名的汝南周氏。
汝南安城周姓从周仁第五世孙周燕开始,在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的,多达239人,代代人才辈出。周燕后裔子孙繁盛昌盛,分衍出了许多支系,不断向四周辐射扩散,后来的陈留、临川、寻阳、庐江、泰山、淮南、永安、河间文安、临汝、河东汾阴等周氏郡望,都出自汝南周氏。
在汝南安城周姓家族兴盛的同时,汝南汝阳(今河南商水西北)的周姓也出了周燮、周磐、周防等著名人物。
东汉时,汝南安城周氏的一支迁到庐江舒县(今安徽庐江西南)。在这支周姓人中,出了一系列人物。如周荣、周兴、周景等。周景的孙子,就是火烧赤壁,大败曹操大军的大名鼎鼎的东吴大都督周瑜。
周瑜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,女儿嫁给孙权的大儿子、太子孙登。大儿子周循有周瑜的风采,很受孙权厚待,官至骑都尉,娶孙权与步夫人的长女、公主孙鲁班为妻,可惜像他父亲周瑜一样,英年早逝,没有后代。
二儿子周胤,继承周瑜的爵位,被封为都乡侯,娶了东吴孙家宗室的一个女子为妻。周胤最初担任兴业都尉,领兵一千驻守在公安(今湖北公安)。后来因罪被贬为平民,迁徙到庐陵(今江西吉安)。
东吴大臣诸葛瑾、步骘连名上疏孙权,替周胤求情,要求赦免周胤的罪过、恢复爵位。后来,大臣朱然和全琮又上书替周胤求情,孙权才勉强答应。可惜的是,赦令还没送到周胤手里,周胤已经病死了。
周胤有3个儿子:周豫、周泰、周纂。虽然周胤病死了,但他的家人还是回到了京都建业(今江苏南京)。周豫受封袭爵,后来回到原籍庐江郡舒县(今安徽庐江),但他的后裔没有过多记载。周纂因建有军功,升为威远将军,后来迁居到平都县蜜湖(今江西安福枫田镇),为蜜湖周氏先祖。周泰留守父墓,被封为都乡侯,把家安在庐陵乌东,被奉为乌东周氏的先祖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
汝南安城周氏一族 声高又名重
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,由于北方中原地区长年战乱,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,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各大士族大举南迁,朝南方散播开去。
两晋时期,汝南安城周氏,仍然声高名重,人才辈出,家族兴盛。以周浚为代表的周氏家族,一门三封,出现了周浚、周顗、周嵩、周馥等著名人物。
司马炎建立西晋后,周浚入仕西晋。因讨伐吴国有功,周浚被封为成武侯。后改任少府,兼任将作大匠,负责改建宗庙建筑。再后来,周浚担任使持节、都督扬州诸军事、安东将军,最终在任上去世。
周浚有3个儿子:周顗、周嵩、周谟。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周顗,不仅长得神采俊秀,而且口才极好。周浚去世后,承袭成武侯的爵位,官拜秘书郎,累迁尚书吏部郎。跟随晋皇室南渡后,任荆州刺史,官至尚书左仆射(相当于尚书副职)。王敦兵入建康后,周顗被杀害,时年54岁。
南朝时的齐国有个人叫周颙,汝南安城人,是周顗的第六世孙。刘宋时,益州刺史萧惠开很欣赏他,把他带到四川,担任厉锋将军,兼任肥乡、成都的县令。后转任萧惠开辅国府参军,继续任府主簿。周颙在四川的活动情况,史籍中没有详细记载。
进入齐国时期,周颙担任长沙王参军、山阴县令。周颙语言华丽,很有思辨性,口才一流。
他生活清贫淡泊,长年只吃蔬菜不吃肉。文惠太子萧长懋曾问他什么味道最美,他说:“早春的韭菜,晚秋的大白菜,味道安逸得很!”
隋唐时期
中原周姓大量南迁 有族人入川
这一时期,周姓又有较大规模的发展。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战乱,使得河南、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,主要迁往福建、浙江、广东,也有迁入四川的。
隋朝时的名将周摇,先祖是北魏普乃氏,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改为周姓。北周周闵帝时,赐姓车非氏,封为金水郡公,官至豫州总管,又封为济北郡公。
隋文帝杨坚即位后,周摇又改为周姓。周摇武艺高强,性情谨慎敦厚,很受杨坚器重。他跟从杨坚平定北齐,屡立战功,被授柱国大将军,进封夔国公,官拜晋州总管。
602年,周摇去世,享年84岁,谥号为“恭”。周摇的后裔一直生活在洛阳一带,以“河南”为郡望地,尊奉周摇为开基始祖。
唐元和元年(608年),唐高宗的丞相、周瑜第十九世孙周沂滨,从庐陵迁徙到江西吉水泥田坊。北宋年间,这支周姓人从江西吉水迁徙到江西石城,形成河南周氏南迁的客家周氏体系。
唐高宗总章年间,陈政、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,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,这是周姓最早进入福建的记录。
唐僖宗时,河南光州的周举元、周颐、周崇口等周姓人跟随王潮、王审知进入福建开基立业。
唐僖宗中和年间,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叫周德琰。唐昭宗乾宁4年(896年),六镇藩镇叛乱,周德琰的二儿子周枢为避战乱,与游、刘、翁、范等姓迁徙到福建建瓯马伏,在那里定居下来,被称为马伏周家。周枢被奉为马伏周氏始祖。
宋元时期
著名思想家周敦颐 在川任过职
宋朝时期,周姓人发展到了50多万人,排在全国姓氏人口第30位。山东的周姓人最多,大约有10万人。其次是江西、湖南、浙江、江苏、陕西、四川、河南的周姓人口较多。
福建建瓯的马伏周家后裔周枯,在宋太宗淳化2年(991年)迁居到福建崇安的仙店,周枯成为仙店周氏支派的一世祖。
北宋期间,湖南道县周氏出了一个著名的大思想家周敦颐。周敦颐原名敦实,为避宋英宗赵曙名讳,改为敦颐,字茂叔,号濂溪,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。
1056年,周敦颐被任命为四川合州(现重庆合川)判官。那时的合州人口有一万多户,但没有一所学校,周敦颐决定办学改变合州文化落后的状况。学校办在合州大乡绅张宗范的私家花园里,周敦颐邀请张宗范当校长,招生标准只有一个: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家的孩子,只要天资聪慧,都可以入学。这一招,就招了1000多人。
周敦颐除了要讲学外,还遍请天下文人学士前来讲学,大文学家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等都被邀请来当客座教授。这样一来,合州人读书蔚然成风,人才辈出,每年都要出一两个进士。
周敦颐去世后,朝廷封他为宣奉大夫,谥号“元”,所以大家又称周敦颐为元公。南宋理宗淳佑元年(1241年)被封为汝南伯,许多地方建有周敦颐的祠堂,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,后世帝王也将他尊为人伦师表。
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,最爱的是莲花,著名短文《爱莲说》影响深远。他的后裔以“爱莲”作为堂号。周敦颐后裔遍及湖南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四川等地。
北宋末年,宋高宗赵构南渡。原籍河南固始的周仁德先祖,跟随宋皇室南渡,屡迁辗转始居福建。南宋末1275年,周仁德经宁化县石壁里西迁到广东长东县(今广东五华县)。
周仁德后裔繁茂,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,人口超过100万人。四川如今很多周姓人是周仁德的后裔,主要是在清初康、雍、乾时期“湖广填四川”末期,从广东入川的。
明清时期
周姓大量进入四川 人口增长快
历经宋元明三朝五六百年的时间,周姓人口在发展迁徙上,呈现出从北方向东南、南方和四川迁移的特点,南方周姓人口有了长足的发展。
一份明朝时期的人口数据资料显示,明朝时的周姓人已经从宋朝时的50万激增到210多万,排名也从第30位攀升到第9位。至此以后,周姓一直稳居在中国十大姓氏之列。
明朝时的江西,是周姓第一大省,接近49万人。其他周姓人口较多的省份有浙江、江苏、湖南、湖北、山东、广东、四川、福建、安徽。明末清初,由于清政府实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,大量周姓人涌入四川,四川的周姓人口大幅增加。
朱元璋有个大将叫周德兴,累积战功,先后任左翼大元帅,后升、指挥使、湖广行省左丞,被封为江夏侯。后来因儿子周骥被人揭发说与宫女乱搞关系,朱元璋大怒,以“帷德不修”的罪名,把周德兴和周骥一起处死。
周德兴的二儿子周全。后来迁徙到四川西昌定居。如今,周德兴的后人在四川和重庆的彭水、黔江、酉阳、秀山等地都有分布。
在明朝时就入川的周姓人较多,如都江堰崇义镇的周氏,迁川始祖周月照在洪武年间因屯兵入川;双流华阳周氏,迁川始祖周本素在永乐年间入川;眉山周氏,迁川始祖周万卷在嘉靖年间入川;广安白马周氏,迁川始祖周伯鸾在万历年间入川;彭州桂花周氏,是楚蜀八大房一支,在明朝后期入川,等等。
洪武2年(1369年),周熙用从湖广省麻城县迁徙到隆昌县南的周家坝。清康熙40年(1681年),这支周姓后裔的周相玄、周相斗兄弟又迁徙到今富顺童寺镇芝溪场。周相玄有5个儿子,周相斗有6个儿子,后裔繁衍茂盛,如今在泸县、富顺、隆昌,都有这支周姓人的后裔。
明末清初,天下大乱。庐陵乌东周氏家族后裔周可伦参加清军,转战重庆、达州、阆中、苍溪,屡建战功。1653年,四川局势稳定,周可伦因军功奉旨插占苍溪,土地范围上至上五里子(今苍溪五龙),下至下五里子(今苍溪五里),先后住在槐树驿、石佛寺、灯照寺、金针铺等地,后世人丁兴旺。
目前的四川周姓人,绝大部分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入川的周姓后裔。在入川的周姓大军中,以周仁德世系族群为最。从康雍乾三朝到嘉庆年间,陆续入川时间长达100年,迁川(含重庆)支族500多支,有的支系举家一二十口人迁往四川,族群密布全川,以成都及周边最多。
此外,金堂周氏,湖广周秀远的后裔有5个支系在康熙年间入川;岳池周氏,有周昌琳后裔中的大约20个支系;新都一支周氏,迁川始祖周高明在顺治年间入川;新都另一支周氏,迁川始祖周廷琮在雍正年间入川;双流华阳一支周氏,迁川始祖周子盛在康熙20年年(1681年)入川;双流华阳另一支周氏,迁川始祖周常铉在乾隆年间入川;南溪周氏,迁川始祖周仁丰在康熙元年(1662年)入川;中江周氏,楚蜀八大房支族周清美三堂兄弟在康熙38年(1699年)入川,等等。
入川的周姓先祖,历尽千辛万苦,入川后又艰苦创业,用勤劳的双手打拼出了属于家族的一片天地,也造就了四川的繁荣。
达州福寿乡周家营的周姓家族,始迁祖是3兄弟:周永乐、周宏乐、周亚乐。顺治10年(1654年),他们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洗脚河(今湖北红安县永佳河镇庄武湾)入川。当时一起入川的一共有55人。最终,抵达绥定府垂虹乡周家营(今达州福寿乡周家营)时,55人只剩下6人。经300多年繁衍发展,这支周姓的后裔遍布达州石桥、新进、永进、洛车、香隆、回龙、桥湾、佛楼和宣汉土黄等地。
在简阳东禾丰场清水湾,有一座周宗升妻肖氏的坟墓。墓志铭上说,肖氏是这一支“周氏入川始妣”,原来住在湖南宝庆府邵阳县大东路三溪石碑老屋场。肖氏嫁给周宗升后,生了3个儿子。雍正年间,周宗升患病去世,3个儿子中,大的不到20岁,小的还在襁褓中。
家庭贫穷,生活维艰。肖氏感慨地说:“韩信以丈夫不能自食,况女子乎!”她做出一个重大决定,“乃为远徙计。”肖氏带着3个儿子往四川方向走去,跋涉数千里后,来到金堂县长鱼沟,靠租种田地作为生计。
肖氏带领3个儿子早起晚歇,经过多年打拼,周家从入川初期穷得叮当响,到后来储资数千贯,购置田产300多亩。金堂县志记录了肖氏的功绩,说周家之所以有这么多家产,“皆孺人所积也。”
世居广东长乐的周遵,曾在明朝万历年间在四川大竹做过知县。卸任后回到家乡,他大力宣传四川土地肥美,族人无不“闻而羡慕之”。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年间,这族周氏的27个支系族人,先后入川,分别定居在四川的27个府州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