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首童谣暴露出来的张献忠江口沉银之谜

“石牛对石鼓,金银万万五,谁人识得破,买到成都府”多年来成都一直一直传唱着这首童谣,而这首童谣正是暗指当年大西皇帝张献忠出川时江口沉银之谜。


(张献忠像)

张献忠是跟李自成同时期的明末农民军领袖,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,登基成为大西皇帝。期间,张献忠对四川实施了及其残酷血腥的统治,川蜀之地几乎被屠杀殆尽。同时张献忠在四川搜刮了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。1646年,清军由陕南入川,攻打张献忠。同年11月,大西军被清军包围。张献忠匆忙出城迎战,被射死在凤凰山(今四川南溪县北)。

清初《蜀难纪实》记载,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,因银两太多,木船载不下,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,把银锭放在里面,让其漂流而下,打算在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打捞上来。但后来部队遭到阻击,江船阻塞江道,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。

长期以来,多少人空怀“买尽成都府”的妄想,于历史浩瀚的烟海中搜寻宝藏的蛛丝马迹,却苦于识不破这个秘密。据县志记载,乾隆五十九年(1794年)冬,有渔民在江口河中获得一把刀鞘,转报到了总督孙士毅那里,他派人到江口打捞多日,“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”。太平天国时期,清咸丰帝让成都将军裕瑞在此处设法打捞挖掘,但一无所获。民国时期,也有川军专门打捞,收获甚微。

晚清时,有个叫杨白鹿的“贡生”就知道这个惊天秘密。杨在晚年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好友马昆山(曾当过师长),并把一张无价的“藏宝图”给了他。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,当即成立“锦江淘金公司”,公开招股。淘金公司招收泥木石杂各类工人,购置各种工具,又订购了金属探测器等必要设备,轰轰烈烈大干一番。挖出了“石牛”也挖出了“石鼓“”,只是“金银万万五“”却变成了三筐小铜钱。

线索到了这儿似乎断了,但是神秘的宝藏吸引着无数人趋之若鹜,于隐晦的童谣、浩瀚的史书、捕风捉影的传说间徒劳地搜寻,为了“买到成都府”的妄想。

1999年4月22日,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纲宣称,经过他多年的考察论证,张献忠当年没能带走的整整一千船金银财宝,至今仍沉睡江底!

据王纲描述,三百多年前,“好掠好焚”的张献忠入川时,几乎打劫了四川所有的官府和土财主,川中金银财宝悉数纳入自己手里。清初顺治三年(1646),在清军围攻下,他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,携带千船金银,顺水南下。船队刚刚驶入成都70公里外的彭山县江口镇“老虎滩”一带,突然前面杀声震天,原来是明将杨展的地主武装在将军山设下埋伏。一条条熊熊燃烧的火船顺风飞驰而来,义军船队迅速着火。张献忠在贴身亲兵的护卫下,逃回成都,绝大部分金银珠宝随船队沉落在江中

王纲提出的证据有五:

一、大量史书记载确有其事;二、所沉金银财宝来历清楚;三、清政府组织过打捞;四、清初以来,民间多有金银捞获;五、初步探测,多处水下反应异常。

流经成都市内的锦江,其干流起于成都市金牛区洞子口,止于成都所辖的彭山县江口镇。全长97.3公里。作为锦江下游的江口镇,有没有可能与这批沉银有联系呢?在彭山江口镇,人们发现了在这里竞也流传着与宝藏相关的童谣,只不过当地人这么唱:“石龙对石虎,金银万万五,谁人识得破,买到成都府。”历史总是给人在惊奇的线索,让人们前赴后继地区探索。在流经成都的锦江下游江口镇出现了同样暗示张献忠沉银的童谣,相同的歌谣模式,不同的是成都的石牛石鼓变成了江口镇的石龙石虎。


(张献忠江口沉银)

近50年中,彭山县江口镇的渔民在撤网捕鱼时,曾经捞起过银制的元宝,上面有当时成都府库的烙文。这就表明了三百多年前的那次水战中,张献忠的船只的确在此沉没不少。有一次,当地农民甚至发现一块木头制作的像养猪的槽子似的东西,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猪槽。但是剖开以后,却发现里面藏有银锭。这与《蜀难纪实》里张献忠让木匠制作木头夹槽放置金银,随船队漂流而下的记载吻合。2005年,彭山县在江口镇岷江江口河道内施工时,挖出一个有7锭银锭的圆木,锭身上铸造时打上的“崇祯十六年八月,纹银五十两”字样清晰可见,经鉴定为崇祯时期的祱银。这极大地佐证了张献忠沉银的历史真实性。2005年8月,出土银锭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明代银锭,属国家珍贵文物。其中6件有铭文为二级文物,一件无铭文为三级文物,银锭分别重1800余克,呈船形。正面刻有铭文。如“沅陵县征完解司载充兵饷银五十两崇祯十年八月银匠姜国太”,又如“京山县十五年饷银肆十两”“巴陵县榆口饷银五十两”,从出土的银锭中,从其铭文可以看出来自湖南、湖北地区,为崇祯时期的税银,与张献忠转战路线及所占地点十分吻合。

2016年,江口镇石龙村的石龙清淤维护工程正式启动,江口镇的石龙石虎与童谣里的石龙石虎被联系了起来,张献忠沉银这一历史谜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,引发了广泛的关注。


(江口镇石龙村的石龙)


(石龙左侧的一块石头上,按原状复制的石虎也已受损)


石龙左侧的一块石头上,还有一尊石虎。当今的彭山县志记载,石龙凿于原宋代伏虎寺(今不存在)山门外,与之相对的石虎在文革期间已被损毁,后当地照原样仿造一尊,因石材质量不够好,虎头又自然损毁。

 

据当地文管部门介绍,相关文物专家通过对该石龙的雕刻艺术进行研究,推断该石龙雕刻于宋代,至今应有千年历史。专家明确指出,该石龙雕刻于宋代。张献忠“江口沉银”发生于明末,并无文献、出土文物等证据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关系,流传的童谣也未明确指向张献忠“江口沉银”。


(府河和南河的汇合处即是“江口沉银”的地方)

刚刚取得的重大进展到了这儿似乎又断了,实则不然。原来,早在2015年底,来自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、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等单位的10多名专家聚集在彭山,对沉银遗址、文物进行研讨后出具意见书:通过与历史文献相比较,基本可以确定“江口沉银”的记载可信,彭山“江口沉银遗址”即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。据介绍,国家文物部门对“江口沉银”非常关注,或对“江口沉银”现场进行全面发掘。

无数的歌谣、传说、记载、推断都证明江口镇彭山“江口沉银遗址”就是张献忠沉银的中心区域,可是童谣里的“金银万万五”却迟迟不现身,这让原本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。

内容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。

转载注明出处:http://www.psjkcy.com/mes/story/136.html